时间:2020-04-11 11:37:22来源:重庆心理咨询
有心理性疲劳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现:
1、有点孩子不爱上学,不愿见老师,甚至每到上学前,孩子就喊“肚子疼”、“头疼”等。
2、有的孩子不愿意做作业,一看书就犯困,不愿翻书本。
3、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,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;有的孩子虽然在看书,但是总是“看不进去”,记不住书中的话。
4、不愿意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。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,有时甚至表现烦躁,转移话题。
5、上课时经常打不起精神来,但在课后十分活跃,表现为“玩不够”。
建议和方法:
1、了解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;
动力因素:学习目的不够明确,对自己的要求不高,或缺乏兴趣,感到学习枯燥无味。
方法因素:学习不得法,机械的应用被人的方法或经验,同样对学习起干扰、阻碍作用。
知识因素:当继续学习时,所需要的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,便阻碍了学习的顺利进行。
思维因素:习惯性思维会使思路固定,思维僵化,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要求。
身心因素:长时间用脑过度会造成疲劳,使思维迟钝,信心不足,急于求成,会使学习的步伐紊乱。
2、科学的转换目标。
由于人的精力有限,所以应当根据自己的素质、特长、性格等选择、确定一个学习目标,经过一段实践,如果一旦发现所选的目标与自己不相适应就要尽快转换。
3、学会跳出书本,克服方法障碍。
初读书者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,往往咬文嚼字,步履蹒跚,办法笨拙。当到了想进一步提高的阶段,方法就要变的灵活。
4、及时进行反馈调节,克服知识障碍。
如果钻研某一课题,有关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,可当解答问题时,又感到知识不足。这就需要带着问题回过头来重新理一遍所学的知识,或学一点与这门学科有联系的边缘知识。
5、灵活思考,克服思维障碍。
6、积极调节,克服生理障碍。
学习中感到大脑疲劳、精神不济的时候,要停顿,转换一下方式,以使大脑得到休息,保证精力的恢复。
相关文章推荐阅读: